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有1000多年的历史。公元979年,以森纳河流域为封邑的查理公爵,选择森纳河的圣热里岛为定居点,在岛上筑起要塞和码头,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住所,从此这里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当时称“布鲁奥克塞拉”,条顿语为“沼泽上的住所”之意。“布鲁塞尔”的名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城市的建立,即从公元979年算起。6世纪始建城堡。979年查理公爵选择塞纳河上圣热里岛的沼泽地带定居,并筑要塞和码头,称布鲁奥克塞拉,意即沼泽中的居民点,后演化成今名。由于河运便捷,商品在此集散,港口贸易兴起,至13世纪时成为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城市,所产呢绒、挂毯和花边驰名全欧。15世纪为勃艮第公国行政中心之一。18世纪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1815~1830年与海牙同为荷兰首都。1830年10月4日比利时独立,定为首都。由于人口增加;城市不断扩展,几经变迁,遂形成今日的格局。
布鲁塞尔市区略呈五角形,名胜古迹甚多,是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依坡而建,为行政区,主要名胜有路易十六式建筑风格的王宫、皇家广场、埃格蒙宫、国家宫(参众两院所在地)、皇家图书馆、现代古代艺术博物馆。银行、保险公司、及一些著名工商业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下城为商业区,这里商店鳞次栉比,热闹非常。市中心的“大广场”周围屹立着许多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其中以市政厅最为壮观。附近还有历史博物馆、马克思当年常去的天鹅咖啡馆以及1830年革命的发祥地金融街剧场等。
在布鲁塞尔郊外的王宫附近,有一组原子结构形的建筑,故名原子球,又称原子博物馆。是为纪念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它一共有9个球,每个球直径达18米,最高的球离地102米,球与球之间有管道相通,有些管道里还安装有电动扶梯,供游人上下。在布鲁塞尔南郊,有一片起伏的开阔地,是著名的滑铁卢古战场,1815年法国拿破仑战败的地方。如今,在一座高约50米的圆丘上,屹立着一头铁铸雄狮,是用当年遗留在战场上的枪炮铸成的。狮子山脚下,有一个滑铁卢古战役展览厅,那里陈列着法国著名画家杜默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幅长达110米,高约12米的环形壁画,描绘了在这场震撼世界的战争中两军激战、以及拿破仑骑兵溃败的场面。
布鲁塞尔是欧洲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之一。世界上许多伟人,如马克思、雨果、拜伦和莫扎特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布鲁塞尔位于西欧交通要冲,是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另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也都在此设立了办事处。此外,名目繁多的国际会议也常在此召开,因此,布鲁塞尔被人称为“欧洲首都”。
1994年9月22日,布鲁塞尔大区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的首都,也时常被称为“欧洲的首都”。这里是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同时有其他700多个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外交使团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办事处,也因为这个原因,布鲁塞尔的居民中有27%是外国人,使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
1000年前,布鲁塞尔这片土地还只是塞纳河边的一片沼泽地,法国国王查理在一个小岛上修建了第一座城堡,命名为“布鲁克塞尔(Broekselle)”。到14世纪,布鲁塞尔有了第二道城墙,从而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五角形城区。
中世纪时,布鲁塞尔相继成为布拉班特公爵和查理五世的领地,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政治力量都想把它据为己有,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争夺。特殊的历史使布鲁塞尔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和在大国之间保持独立发展的高超技巧。
布鲁塞尔市区以中央大街为界分上、下城两部分。上城是王宫、议会、政府机关所在地和住宅区,集中了众多著名旅游景点,尤其是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及藏品丰富的博物馆。下城为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欧盟总部所在地。
布鲁塞尔有蜚誉全球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塑像,矗立在大广场附近的埃杜里弗小巷中。[1]
地理环境区域位置
布鲁塞尔是布拉班特省首府,是比利时首都。位于国境中部斯海尔德河支流塞纳河畔。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约98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10,是比利时最大的城市。布鲁塞尔位于比利时中部,名胜古迹甚多。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
地形地貌
布鲁塞尔地形主要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积较小。
气候特征
布鲁塞尔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835毫米。比利时属海洋温带阔叶林气候,四季明显,旅游时间以春秋两季为佳。春天由每年3月21日至6月21日,气温为7℃到20℃之间;夏天由每年6月21日至9月21日,气温为15℃到35℃之间;秋天由每年9月21日至12月21日,气温为0℃到20℃之间;冬天由每年12月21日至3月21日,气温为-15℃到10℃之间。[1]
人文环境语言
尽管原本是一座荷兰语城市,但今天的布鲁塞尔已经发展成为法语和荷兰语并存的双语城市。总体上,法语是布鲁塞尔大多数人口的母语,也是该市的优势语种。布鲁塞尔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在法语普及(1793年至1815年)之前,尽管在勃艮第时代,法语是当地统治者的语言,但荷兰语仍是当地行政机构中最常用的语言。自188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荷兰语使用者开始使用两种语言,最终在1910年之后,仅说法语的人口开始增加。到了20世纪中期,单纯法语人口已经超过了使用两门语言居民。
在十九世纪,许多原本以荷兰语为母语的居民都开始改说法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法语在当时欧洲社会是优越文明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连佛拉芒精英人士都改说法语),另外荷兰语代表着贫穷落后的佛兰德斯,而且当时比利时政府的官方语言仅有法语一种。布鲁塞尔的教育机构也几乎都使用法语教学,这进一步阻碍了荷兰语的推广,也导致人们产生了荷兰语的低等印象。结果,当地居民只在私人场合或家中说荷兰语,而在公共场合都使用法语。直至今日,也依然可以遇到许多说法语的布鲁塞尔人,虽然不能用标准荷兰语表达,但仍能够部分听说或理解布兰邦特方言。
现在,布鲁塞尔首都区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荷兰语。自从比利时划定语言分界线后,国家不再进行官方的人口语言调查,因此所有研究成果都只是某种程度的估测。
考虑到布鲁塞尔毕竟是一个拥有60%的荷兰语人口的国家的首都,加之布鲁塞尔区本身就被完全包围在荷兰语文化地域之中,因此许多周边地区的荷兰语使用者会经常到城市里来工作、购物或休闲。因此,尽管这座城市的优势语种为法语,但荷兰语的最低限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荷兰语态度的变化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在家中并不说荷兰语的学生选择在荷兰语学校读书。学者估计约有28.23%的城市人口具备“良好到流利”的荷兰语水平(包括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的人口)。关于英语,具有同等水平的人口大约有35.4%,而法语作为布鲁塞尔的优势语种,具有上述水平的人口约有95%。
由于城市化进程突破了布鲁塞尔首都区的边境,许多原本属于荷兰语地域的佛兰德斯地区也吸引了大批法语人口的入住。在20世纪后半阶段,一些紧邻首都区边界的小城镇的优势语种也逐渐变成法语,有些甚至达到了70%的人口比例。这导致了比利时国内出现了新的语言冲突难题,其中以布鲁塞尔-哈莱-菲尔福尔德地区最为典型。而近些年,最大的变化则是由于穆斯林移民大量进入,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也被广泛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