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的发展历史 惠州话的语言简介及惠州语言

语言简介

  惠州话是惠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地方方言。从流行区域来看,明清以前,覆盖整个惠州市域,因惠州古称循州,所以也称"循州话";明清以后,则主要集中在惠州城市中心区域、博罗县城罗阳古镇,惠城区的所有镇(街),惠阳区、惠东县的部分镇(街)、博罗县的半数镇(街)等。惠城区范围内,从古至今都是说惠州话的。

  惠州话在惠州一般特指在惠州府府城居民的方言,其之所以在语言学上存在争议,是因为词汇、部分发音,语法部分与粤语相同,部分词汇,语法发音特点又客家话与相同,同时又有自身(如入声etc)的特点。据考察,其是东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土语之一,主要分布于原惠州府城及其附近地区。在语言分类归属上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并入客家话粤中片水源音,有的学者(如刘叔新)主张将其划入粤语惠河片,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独立语言。当地人称之为惠州话的,到底是属于粤语方言,还是归属于客家话,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岑麒祥在《中国语文》1953年第4期《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的论文中,把惠州(惠城区)与嘉应州并列为客家音系的代表点。著名方言学家、北大教授袁家骅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也把惠州在内的东江地带排除在粤方言分布之外。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广东中部龙川、河源、连平、和平、博罗五县划归客方言的粤中片,把与惠州地缘相近的博罗罗阳、福田及连平隆街等,独立划为"惠州片"。但有学者持不同意见。1987年12月,南开大学中文系刘叔新教授在提交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四届年会的论文《惠州话系属考》中,认为惠州话应属粤方言中的东江系。华南师大周日健教授在1990年12月出版的《新丰方言志》中论证了水源话是"客家话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同时指出,"就现代音韵系统来说,惠州话跟水源话一样,应归属于客家话。"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詹伯慧教授在《新丰方言志·序》中赞同周教授的论述,并指出:"关于惠州话(市内)的归属,语言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根据惠州话中存在某些近似粤语的因素而把它看作是粤方言的一种地方话;我和我们《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编写组的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的记录,始终认为惠州话(市内)宜看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客家话,从总体特征看,属于客家方言,但是某些语音现象有跟粤语相同之处(如有撮口韵y,y-等),这不妨看作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惠州话越靠近操惠州粤台片客家话(惠阳话)的镇或与之混居的镇,其口音就越多粤台片客家话的特点,不妨可以看作这是语言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一般相处过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惠州话跟粤台片客家话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交流。

发展历史

历史渊源

  惠州话是惠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地方方言 ,自其形成之日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是惠州近两千年惠州地域文化发展载体中的主体。 而且,有学者认为惠州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于岭南地区的缚娄古国的"国语"。

  先秦岭南俚獠混杂,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后汉书.南蛮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和推进民族文化融合,秦始皇曾将中原人民迁来岭南,与土著人杂居。据唐代循州进士韦昌明为龙川越王井作记时曰:"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与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也就是说,秦始皇时迁来岭南的中县人大多居住在桂林、象郡及南海郡西部,到南海郡东部东江流域很少,龙川县治仅有四家,其它地方更是凤毛麟角。秦末汉初,赵佗又在岭南称王,"绝新道以待诸侯变",闭关锁国近百年,故秦汉时外地语言对岭南影响很微。如唐.杜佑在《通典.州郡.风俗》中曰:"尉佗於汉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俚人呼其所尊为'倒老'。"杜佑这里所说的"倒老",就是现代粤语所说的"大老"。也就是说,粤语呼其所尊者为"大老" ,自西汉以来,二千多年不变。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唐代中书舍人崔沆被贬谪循州(惠州),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述之:"时循人稀可与言者",说他无法与当时的循州(惠州)人语言沟通,整天闷在贬所艰难渡日;1094年,宋代苏轼谪惠,携子苏过访翟秀才,虽名人相访,兴致之下,却苦于语言的不通,苏过感叹地写下:"但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的诗句。 从以上事例说明,早在客家语系形成之前,惠州已通行一种独特的,难听、难懂、又难学的本地方言。

  入清后,身为客家人的和平县进士徐旭曾,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在论述客家方言与惠州方言的差别时曰:"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土与客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徐旭曾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的学者,他早在190多年前已把客家方言和惠州方言分开,不能等同而论。

  从惠州话的分布范围来看,惠州方言大体只集中在东江流域的归善、博罗、河源、龙川四县城区及其附近农村通行,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刘叔新教授称其为"惠河语系"(即以惠州、河源为中心一种语系)。除此之外,在也没有其它通行惠州方言的民系。而东江流域这四个县,恰恰是缚娄古国的所在地,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 因此,惠州方言很有可能与粤语中的广府话同为岭南的方言始祖之一。

惠州语言

  狭义的惠州话特指惠州旧城里(包括原惠州府城桥西街道办事处和原惠阳县城县城桥东街道办事处)的老居民使用的方言。 旧城以外的惠阳、惠东等地主要说惠阳话。其中惠阳95%以上的人讲惠阳客家话(惠阳话)。

  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福佬话(闽语)和白话(粤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粤台片惠阳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

本文网址:http://m.v622.cn/a/32/861.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