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讳的姓名礼俗常识 家讳的典故及表现

典故

  《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 汉 郑玄 注:"谓臣言於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旧唐书·懿宗纪》:" 洙 奏状称:'蒙恩除授 滑州 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闲官者。'"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韩皋 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 右军 , 王览 之后也。"

姓名礼俗常识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试举一些例子:

  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於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由於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被改称蒯通;汉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称严助。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几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几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几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於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於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卅";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作"卅";避孔子讳,"丘"字少一竖等等。

表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族的血亲祖先是最重要、最该供奉的。因为这个社会的伦理是以"已身"为基点,并由此构筑社会关系的。中国人对神、宗教不那么热烈、虔诚,只是用时方信,不用时就扔到一边,但对祖先则怀有十分现实又深厚的感情,有无限的敬仰和本能的内心折服和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喜欢打听对方父母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如果父母身份高、地位高,别人会感到羡慕,自己也会很自豪。如果父母的社会地位低,名望不好,便会被人瞧不起,自己也常常会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人人都希望"光宗耀祖",不要"给祖宗脸上抹灰",时时想着"衣锦还乡",不要让人骂"忘了祖宗"。

  正是出于这种敬祖的思想意识,中国人的家讳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在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的新社会,我们仍可经常耳闻目睹这样的事情,像现在全国各地骂人的词几乎不外是"他妈的","去你妈的",骂别人是儿子、孙子、八代灰孙子。而这些咒骂是最阴损恶毒,为世人所不齿的,常常会引起双方拳头相向,甚至拔刀相见,决一生死。

  古代时的家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封建礼法的承认。《礼记·曲记》上说"入门而问讳",就是说到别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探明人家避讳什么,如果你去朋友家作客不小心犯了主人的讳,好朋友很可能也会反目成仇了。

本文网址:http://m.v622.cn/a/32/824.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