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所示:
B=F(P--P1,P2,…,Pn,E--E1,E2,…,En)
其中,B(behavior)代表个人的行为;
P(personal)代表个人的内在条件和内在特征;
P1,P2,…,Pn表示构成内在条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态度等;
E(environment)表示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
E1,E2,…,En表示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意义该模式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该模式还进一步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基本因素,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因素。
卢因的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影响行为的多种因素做出了最基本的归纳和划分,其结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适用性,因而受到其他学者的推崇,得到了普遍重视和认可。
卢因(Kurt Lewin)认为,成功的变革要对现状予以解冻,然后变革到一种新的状态,并对新的变革予以冻结,使之保持长久。也就是说,组织的变革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解冻(Unfreezing)--改变(Conversion)--再冻结(Refreezing)。
提出者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在任教期间,在卢因的周围吸引着当时一些最聪明的研究生,有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领域里举足轻重的学者,如卡特赖特(D.Cartwright)、费斯廷格(L.Festing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