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25.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3%。
栽培技术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
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11-13万;
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后期不可脱水过早;
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03年陕西引种,编号:陕引稻2003003
2002年四川审定,编号:川审稻200200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6天,比对照汕优63短1-2天,株高114厘米,生长势旺,株型适中,叶片直立,分蘖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穗平着粒150-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9克。品质测定,在12项指标中,有7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除整精米率为47.7%,垩白粒率为20%以外,其它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标准,抗稻瘟病力较强。
产量表现:2002年省区试优质稻米组中平均亩产5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2%,居第三位。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居第二位。两年平均亩产56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3%。米质、抗性明显优于对照。
栽培要点:种植汕优63的稻区均可种植。采用地膜湿润育秧,应做到适时早播,培育壮秧,移栽秧龄35-45天为宜。栽宽窄行或宽行窄株,亩栽1.2-1.6万窝,每窝栽2粒谷秧,做到浅水栽插。施肥上要求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当亩苗数达到20-22时,适时排水晒田。
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内种植汕优63的地区可种植。
新品种权申请或公告信息
申请日:2002/3/27
申请号:20020043.7
申请公告日:2002/9/1
申请公告号:CNA000457E
授权日:2006/3/1
品种权号:CNA20020043.7
授权公告日:2006/3/1
授权公告号:CNA000728G
培育人:周明镜
品种权(申请)人:四川农业大学
金优527是以不育系23A与恢复系蜀恢527组配育成的杂交种。金优527的主要特征特性为:芽鞘色紫红色,花时范围长,花时高峰早,花药形状饱满,花药颜色黄色,柱头颜色紫色,柱头总外露率高;茎秆长度中长,茎秆粗细粗,茎秆角度直立,茎秆茎数中,剑叶叶片角度直立,主茎叶片数中;穗长度长,穗伸出度抽出较好,穗类型中间型,二次枝梗多,穗立形状中间,芒的分布仅分布在穗顶部;谷粒长度长,谷粒形状细长形;糙米长度长,糙米宽度宽,糙米形状纺锤形。与对照品种D优527相比,其特异性在于:金优527谷粒形状细长形,谷粒长度长,D优527谷粒形状椭圆形,谷粒长度中;金优527糙米形状纺锤形,D优527糙米形状半纺锤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