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白驹的生平经历 冯白驹的人物简介及组织抗战

人物简介

  冯白驹,冯白驹原名冯裕球,学名冯继周,海南琼山县(现属海口)云龙镇长泰村人,1903年6月7日出生于农民家庭。冯白驹将军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领导海南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55年他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国务院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当年同时拥有3个一级勋章的人,包括十大元帅在内,全国只有51人。[1]

  1957年,在广东开展的反右派和反地方主义斗争中,冯白驹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撤销省委书记处书记和副省长职务;1963年调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副省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2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到北京治病,1973年7月19日在京病逝。1983年 2月,中共中央批准为冯白驹平反,撤销了原处分决定,恢复其名誉。此时,冯白驹已经逝世10周年,蒙冤已达26年之久。[2]

生平经历

  冯白驹1950年5月,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副主席);

  1950年6月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书记(后称第一书记);

  1950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9月任海南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

  1950年11月上旬与叶剑英进京汇报工作,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

  1951年4月,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主任;

  1952年夏,在中共广东省党内开展反“地方主义”斗争中受到批判,同年冬调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长;

  1952年10月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负责抓“私营工商业改造”试点工作;

  1954年8月,被免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职务;

  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省长;

  1955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冯白驹

  1957年2月,在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因1956年冬所谓的“地方主义”受到批判; 1957年12月,被撤销广东省委员会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海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职务;

  1958年1月,被下放到广东省三水县劳动锻炼;

  1963年4月,调任中共浙江省省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卫生、科技,主管计划生育和防治血吸虫病等工作;

  1966年8月,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审查和迫害;

  1971年9月,解除审查;

  1973年7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冯白驹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创立了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关于海南战役的指示中说:“海南岛与金门岛不同的地方,一是冯白驹的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周恩来称誉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83年2月9日,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组织抗战

  冯白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12月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他任队长。他为培育这支抗日武装呕心沥血,亲自给战士们上政治课,讲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战士们一起进行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使这支武装的军政素 质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成了冲杀在海南人民抗战最前线的一面红旗。

  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他在琼山县潭口指挥了阻击日军的战斗,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不久部队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任总队长。率部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琼山罗刘桥、罗板铺伏击战,海口长林桥袭击战,那大围攻战等战斗的胜利,先后开辟琼文、美合、白沙等根据地,并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蚕食。

本文网址:http://m.v622.cn/a/32/50332.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