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
乔木,高达30m,胸径可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内皮淡红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常成二列状,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冬芽近圆形,有小型叶状的芽鳞,花芽圆球形、较大。
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侧枝之叶基部扭转成二列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通常微弯、呈镰状,革质、坚硬,长2~6cm,宽3~5mm,边缘有细缺齿,先端渐尖,稀微钝,上面深绿色,有光泽,除先端及基部外两侧有窄气孔带,微具白粉或白粉不明显,下面淡绿色,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老树之叶通常较窄短、较厚,上面无气孔线。
雄球花圆锥状,长0.5~1.5cm,有短梗,通常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3(4)个集生,绿色,苞鳞横椭圆形,先端急尖,上部边缘膜质,有不规则的细齿,长宽几相等,约3.5~4mm。
球果卵圆形,长2.5~5cm,径3~4cm;熟时苞鳞革质,棕黄色,三角状卵形,长约1.7cm,宽1.5cm,先端有坚硬的刺状尖头,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向外反卷或不反卷,背面的中肋两侧有2条稀疏气孔带;种鳞很小,先端三裂,侧裂较大,裂片分离,先端有不规则细锯齿,腹面着生3粒种子;种子扁平,遮盖着种鳞,长卵形或矩圆形,暗褐色,有光泽,两侧边缘有窄翅,长7~8mm,宽5mm;子叶2枚,发芽时出土。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1]
生长习性杉木为亚热带树种,较喜光。喜温暖湿润,多雾静风的气候环境,不耐严寒及湿热,怕风,怕旱。适应年平均温度15℃~23℃,极端最低温度-17℃,年降水量800~2000mm的气候条件。耐寒性大于它的耐旱能力,水湿条件的影响大于温度条件。怕盐碱,对土壤要求比一般树种要高,喜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浅根性,没有明显的主根,侧根、须根发达,再生力强,但穿透力弱。
地理分布为中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栽培最广、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栽培区北起秦岭南坡、河南桐柏山、安徽大别山、江苏句容、宜兴,南至广东信宜、广西玉林、龙津、云南广南、麻栗坡、屏边、昆明、会泽、大理,东自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北部、西部山区,西至四川大渡河流域(泸定磨西面以东地区)及西南部安宁河流域。垂直分布的上限常随地形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东部大别山区海拔700米以下,福建戴云山区1000米以下,在四川峨眉山海拔1800米以下,云南大理海拔2500米以下。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浙江舟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