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继马后的典故今译 牛继马后的本义岐说及史书记载

本义岐说

  牛继马后(牛继马后),魏晋时谶语,一说出现在魏明帝时 。

  一种说法是牛姓代司马氏继承帝位,即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牛氏子孙(其中又分为将领牛金与夏侯氏私通、牛姓小吏与夏侯氏私通两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魏昭成帝的名字叫拓跋什翼犍,犍即公牛之意,北魏继晋受命,验证牛继马后之谶。

典故今译

  司马懿当政之时就有代魏之心,当时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后来他权倾天下。他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的,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勋。司马懿忽有所触,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心里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司马师不解,问道:"牛金可堪大用,奈何杀之?"司马懿训道:"谶书有预言,马后有牛,不毒死牛金,子孙将有后患啊!"

  司马懿自此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了,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一个同样姓牛的小吏(《建康实录》称其名为"牛钦" )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

  此即史书所言,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而是琅琊王府某牛姓小吏的儿子。只是因为有"牛继马后"的传言,导致了战将牛金被冤杀。后人遂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史书记载

正史记载

  东晋著名史学家、名臣孙盛在《晋阳秋》·《御览》中写道:"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 ,亦有符云。"

  沈约撰写的《宋史·符瑞上》记载:"先是,宣帝有宠将牛金,屡有功,宣帝作两口榼,一口盛毒酒,一口盛善酒,自饮善酒,毒酒与金,金饮之即毙。景帝曰:"金名将,可大用,云何害之?"宣帝曰:"汝忘石瑞,马后有牛乎?"元帝母夏侯妃与琅邪国小史姓牛私通,而生元帝。"

  魏收撰写的《魏书·列传第八十四》记载道:"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由是自言河内温人。"

  房玄龄主编的《晋书·元帝纪》(帝纪第六)对司马睿的身世记载道:"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但在元帝纪的结尾,又记载道:"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后晋刘昫等编撰的《旧唐书·元行冲传》也提及"牛继马后"的图谶:"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本文网址:http://m.v622.cn/a/32/50027.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