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属的形态特征 生石花属的植物学史及生长习性

植物学史

  在植物分类史上,第一个描述记载生石花的是英国人William Burchell。1811年9紫勋月14日他在南非科考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奇怪的植物,1812年8月23日他给这种植物画图(此图被南非的约翰内斯堡Africana博物馆收藏),并在图上写了名称:Mesembryanthemum turbini fortme,(意为陀螺形的日中花属植物)。一个世纪后,英国邱园的植物学家N.E.Brown建立生石花属(Lithops sp.),生石花学名遂改为Lithopsturbiniformis。但令人费解的是,后人在Burchell发现的地点再也没有找到和其记载吻合的生石花。因此这个一度被称为露美玉的种类现在不再列入生石花的序列中。

  在Burchell发现生石花后的近100年中人们儿乎将其遗忘,并无大量著作提到过该属植物,直至20世纪初德国专家K. Dinter.A. Berge和英国专家N. E. Brown相继在著作中介绍生石花属。较早的种类有M. pseudotruncatell 曲玉(1908), M. lesliei 紫勋(1912),M. fulviceps 微纹玉(1914)。后来生石花的种类急剧增加,1928年N. E. Brown记述了28种,1946年G. C. Nel记述了50种,1957年G. Schwants记述了68种,1960年H. Jacobsen记述了80种。种类增加如此快除了新品种发现外,大多是分类上的变动,将亚种、变种升格为种所致。

  橄榄玉1960年后南非的D. Cole和N. Cole在生石花的研究上崭露头角,这对夫妇一个是语言学的教授,一个是药物学家。他们对生石花有特殊兴趣,借在原产地工作的有利条件,采集了大量标本。在进行比较后,于1973年在津巴布韦多肉植物学会会刊《Excelsa》上发表了《Lithops: A checklist and index》,将生石花"种"一级数量减少到40种左右,2001年和2005年N. A. Cole编写的生石花属分种检索表中,列举的种类都是37种。

  Cole夫妇的分类现在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他们分类的依据首先是花色,除了朝贡玉(Lithops verrucosa)因花色变化大,自成一族外。其余生石花按花色归纳成四类:黄、白、黄花白心、白花带红晕。其他分类依据还有叶形、叶面透明与否、叶色、叶面花纹与颜色等。

  大津绘多年来,Cole夫妇将他们采集标本的资料汇编成《Lithops locality data》出版,爱好者们熟悉的Cole编号(科尔编号)也在其中。他们不断补充内容,编号也不断增加。1981年(C001-C357),1986年(C001-C381),1988年(C001-C392),2002年(C001-C400),2005年(C001-C406),2010年(C001-C416)。科尔编号就是生石花标本采集号,对了解生石花的分类和分布等具有重大意义。世界各地生石花属种苗商在出售生石花时,均在目录上标明Cole编号,以便于爱好者参考。

  Cole夫妇的分类除了37种外,还有亚种和变种52个(2005),这些都能在Cole编号中找到位置;另外,通常认为的品种,如红大内玉、红菊水玉并不是栽培中产生的,在原产地有分布,因此有科尔编号。而大多数编号仅仅是不同产地采集的同一个种的标本。当然距离相差大的在形态和习性上会有差异。科尔编号中唯一没有原产地的是翠娥(L. steineckeana C388),通常认为是属间杂交的产物。

形态特征

  该属植物为多年生肉质草本。矮生,根状茎肥厚柔软,几乎没有;球体生石花属卵圆形,高2-3.5厘米。 变态叶肉质肥厚,两片对生联结而成为倒圆锥体,露出地表。叶色有浅灰、棕、蓝灰、灰绿、红、紫红,[4] 叶表皮较硬,顶部平坦,具有深色树枝状凹陷纹路,或花纹斑点,称作"视窗",视窗半透明。

  植物顶部具有一裂缝,裂缝中开花,花单生,雏菊状,花茎2-3厘米,花白或黄色,花期9-10月,为中午盛开,与植株同大。

生长习性

  云映玉 Lithops werneri

  生石花属植物喜冬暖夏凉气候,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怕低温,忌强光暴晒,该属植物生长适温为10-30℃[3] ,冬季温度不低于12℃,可短暂耐受4-5℃的低温。宜生长在疏松透气的中性沙壤土,冬夏两季对水分适当减少有助蜕皮。[3]

  植物开花后直接进入休眠期,新叶于老叶内部中央分生处发育,随后老叶枯萎,蜕去,并提供营养给新叶。蜕皮末期,老叶完全干枯,新叶则进入生长期。

本文网址:http://m.v622.cn/a/32/262.html

. 广告区